钩藤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千千小说www.qbtxt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院士科研之路
孙世刚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工作。
2023年,孙世刚院士团队与廖洪钢教授团队合作,自主开发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原位液相透射电镜技术,对锂硫电池界面及其反应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观测和研究。
孙世刚院士团队发现了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即在具有电池活性中心的材料表面,多硫化锂分子在活性中心处聚集成为分子团进行反应,转移的电荷首先存储在聚集分子团中,分子团得到电子并不立即发生转化,直到获得足够电子后瞬时结晶转化为非晶态硫化锂,而在没有活性中心的材料表面遵循经典的单分子反应途径。
这一发现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提供了指导。
孙世刚院士团队受自然界中生物异化还原硝酸根的启发,设计制备了CuCo合金纳米片催化剂,将电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电流密度提高到1 A cm?2级别,最高法拉第效率接近100%,产氨速率达到960 mmol g?1 cat?1 h?1,显着高于工业哈伯法合成氨的产率。同时,对高浓度硝酸根废液处理效果好,为电催化还原硝酸根合成氨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也为阐明该反应的途径和机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0年,孙世刚成功建立了国内第一套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系统,获得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后孙世刚院士团队又创建了电化学原位显微红外反射光谱、步进扫描时间分辨红外反射光谱等一系列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把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国际上迄今最快的10μs。
2018年,孙世刚因在开发和推动光谱技术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中国光谱成就奖”。
2007年,孙世刚团队首次制备出高催化活性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取得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