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千千小说www.qbtxt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在细节之上,这一版《大明会典》也要严谨得多,至少陈思育连找了十几处容易出错的地方,这一稿中都没有失误,不仅详细说明了该制度的变迁和演化,甚至还简明精炼地指明了这些变化和演化出现的原因,可谓极见功力!
虽说陈思育对高务实这位实学宗门的嫡传子弟始终带着成见,但也不得不承认,此子治学之严谨,办事之高效,实在是他陈思育这二十年官场生涯中所仅见的唯一一人。
既然如此,那就向内阁交稿呗,这事儿内阁那边也催过几回了,虽然应该是例行督促式的催,但也不能无视,能早些交总好过迟迟不交。
“不愧六首状元,确系宰相之才。”
这是申时行、余有丁和许国三位会典纂修副总裁在审定此稿之后所给出的一致评价。
七月十九,《大明会典》呈送御前。
次日,皇帝便有硃批:可颁行,并送南京留档存案。赐元辅郭先生及辅臣并会典纂修官鲜柿各两斤。
又次日,礼部进呈《大明会典》仪注,前期一日设表案于皇极殿丹陛东,设书案于丹墀中,设宝舆香亭,于史馆前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
是日早,锦衣卫设卤簿驾,纂修官具朝服捧书置宝舆中。
皇帝身着皮弁服,御中极殿。鸿胪寺官导迎宝舆,用鼓乐伞盖,纂修官后随繇二桥,行至皇极殿繇左门,入至丹墀,于舆内捧书置于案。乐止,宝舆香亭退,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讫,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